
印堂
【标准定位】在前额部,当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
【取法】仰靠或仰卧位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降眉间肌。皮肤由额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分布。肌肉由面神经的颞支支配,血液供应来自滑车上动脉和眶上动脉的分支及伴行同名静脉。
【功用】清头明目,通鼻开窍。
【主治病症】1、头痛,头晕
2、鼻炎,目赤肿痛,三叉神经痛。
【刺灸法】向下平刺0.3-0.5寸,或三棱针放血,可灸。
鱼腰
【标准定位】在额部,瞳孔直上,眉毛中。
【取穴】正坐位或仰卧位,穴在瞳孔直上,眉毛中。
【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和枕额肌额腹。分布有眶上神经外侧支,面神经的分支和眶上动、静脉的外侧支。
【功用】镇惊安神,疏风通络。
【主治病症】1、目赤肿痛,眼睑下垂,近视,急性结膜炎。
2、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
【刺灸法】平刺0.3-0.5寸。
太阳
【标准定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取穴】正坐位或侧伏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颞筋膜和颞肌。分布有颧神经的分支颧面神经,面神经的颞支和颧支,下颌神经的颞神经和颞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功用】清肝明目,通络止痛。
【主治病症】1、偏正头痛,神经血管性头痛,三叉神经痛。
2、目赤肿痛,视神经萎缩等。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耳尖
【标准定位】在耳郭的上方,当折耳向前,耳郭上方的尖端处。
【取穴】正坐位或侧伏坐位,在耳郭的上方,当折耳向前,耳郭上方的尖端处。
【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耳郭软骨。分布有颞浅坳、静脉的耳前支,耳后动静脉的耳后支,耳颞神经耳前支、枕小神经耳后支和面神经耳支等。
【功用】清热祛风,解痉止痛。
【主治病症】1、目赤肿痛,急性结膜炎,角膜炎。
2、偏正头痛。
【刺灸法】下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球后
【标准定位】在面部,当眶下缘外1/4与内3/4交界处。
【取穴】仰靠坐位。当眶下缘外1/4与内3/4交界处。
【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眶脂体、下斜肌与眶下壁之间。分布有颞浅动、静脉的耳前支,耳后动、静脉的耳后支,耳颞神经耳前支、枕小神经耳后支和面神经耳支等。
【功用】清热明目。
【主治病症】视神经为,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表光眼早期白内障,近视。
【刺灸法】沿眶下缘从外下向内上,向视神经孔方向刺0.5-1寸;可灸。
上迎香
【标准定位】在面部,当鼻翼软骨与鼻甲的交界处,近处鼻唇沟上端处。
【取穴】仰靠坐位。当鼻翼软骨与鼻甲的交界处,近处鼻唇沟上端处。
【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提上唇鼻翼肌。分布有眶下神经,滑车下神经的分支,面神经的颊支和内眦动、静脉。
【功用】清利鼻窍,通络止痛。
【主治病症】1、鼻炎,鼻窦炎,过敏性鼻炎。
2、头痛。
【刺灸法】向内上方斜刺0.3-0.5寸;可灸。
内迎香
【标准定位】在鼻孔内,当鼻翼软骨与鼻甲交界和粘膜处。
【取穴】仰靠坐位。在鼻孔内,当鼻翼软骨与鼻甲交界和粘膜处。
【穴位解剖】穴下有鼻粘膜、粘膜下疏松组织。分布有面动、静脉的鼻背支之动、静脉网和筛前神经的鼻外支。
【功用】清热通窍。
【主治病症】1、各种鼻炎。
2、急性结膜炎。
【刺灸法】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如有出血性疾患的忌用。
聚泉
【标准定位】在口腔内,当舌背正中缝的中点处。
【取穴】正坐位,张口伸舌。在舌背正中缝的中点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有舌粘膜、粘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和舌肌。分布有下凳颌神经的舌神经,舌下神经和鼓索的神经纤维及舌动、静脉的动静脉网。
【功用】清散风热,祛邪开窍。
【主治病症】1、舌肌麻痹,味觉减退
2、支气管哮喘。
【刺灸法】直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血。
海泉
【标准定位】在口腔内,舌下系带中点处。
【取穴】正坐位,张口,舌转卷向后方,在舌下系带中点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有舌粘膜、粘膜下组织和舌肌。分布有下颌神经的舌神经,舌下神经和面神经鼓索的神经纤维及舌动脉的分支,舌深动脉和舌静脉的属支舌深静脉。
【功用】祛邪开窍,生津止渴。
【主治病症】1、舌缓不收,重舌肿胀,喉闭。
2、呕吐,呃逆,腹泻,消渴。
【刺灸法】用细三棱针点刺出血。
金津
【标准定位】在口腔内,当舌下系带左侧的静脉上。
【取穴】正坐位,张口,在舌下系带左侧的静脉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有粘膜、粘膜下组织和舌肌。分布有下颌神经的颌神经和面神经鼓索的神经纤维及舌动脉的分支舌深动脉,舌静脉的属支舌深静脉。
【功用】清泻热邪,生津止渴。
【主治病症】1、急性扁挑体炎,口腔溃疡,舌炎,咽炎。
2、消渴。
【刺灸法】点刺出血。
玉液
【标准定位】在口腔内,当舌下系带右侧的静脉上。
【取穴】正坐位,张口,在舌系带的静脉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有粘膜、粘膜下组织和舌肌。分布有下颌神经的颌神经和面神经鼓索的神经纤维及舌动脉的分支舌深动脉,舌静脉的属支舌深静脉。
【功用】清泻热邪,生津止渴。
【主治病症】1、急性扁挑体炎,口腔溃疡,舌炎,咽炎。
2、消渴。
【刺灸法】点刺出血。
翳明
【标准定位】在项部,当翳风后1寸。
【取穴】正坐位,头略前倾。在项部翳风穴后1寸。
【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胸锁乳突肌、头夹肌和头最长肌。分布有下颌神经的颌神经,舌下神经和面神经鼓索的神经纤维及舌动脉的分支舌深动脉,舌静脉的属支舌深静脉。
【功用】明目聪耳,宁心安神。
【主治病症】近视,远视,雀盲,早期白内障。
【刺灸法】直刺0.5-1寸。
牵正
【标准定位】在面颊部,耳垂前方0.5寸,与耳中点相平处。
【取穴】正坐位或侧伏位,在耳垂前0.5寸,与耳中点相平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腮腺和咬肌。皮肤由下颌神经的颊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有咬肌动静脉支分布。咬肌由下颌神经的咬肌支支配。
【功用】祛风清热,通经活络。
【主治病症】面神经麻痹,口疮,下牙痛,腮腺炎等。
【刺灸法】直刺0.5-1寸,局部有酸胀的感觉向面部扩散;可灸。
安眠
【标准定位】在项部,当翳风穴和风池穴边线的中点。
【取穴】俯卧位或侧伏位,在翳风穴和风池穴的中点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和头夹肌。皮肤由枕小神经和耳大神经双重分布。头夹肌由第二颈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到配。
【功用】镇惊安神。
【主治病症】1、失眠,头痛,眩晕,高血压等。
2、精神病,癔病。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夹承浆
【标准定位】位于颈前正中,下颌骨下1寸处。
【取穴】正坐仰靠位,该穴位于下颌缘与舌骨体之间,下颌下缘1寸的凹陷处。
【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由面神经的颈支支配。下颌舌骨肌由三叉神经的肌支支配。颏舌肌由舌下神经支配。
【功用】清音利喉。
【主治病症】1、各种口腔炎,口腔溃疡。
2、舌下神经麻痹,脑血管病引起的语言障碍。
【刺灸法】斜刺0.5-1寸,局部酸胀。